神舟二十一号成功发射!航天工程如何给紧固件行业带来新机会

10月31日深夜,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夜空再次被火光点亮。
搭载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23时44分准时点火升空,约十分钟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我国2025年载人航天发射任务圆满收官。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由张陆、武飞、张洪章三位航天员组成,三人将与空间站组合体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执行包括空间生命研究、微重力实验、设备维护等多项任务。
至此,我国已有28名航天员、44人次进入太空执行任务。

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这一刻,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次腾飞,也是中国制造再一次挺进“极限场景”的标志。飞船的每一次成功升空,都离不开背后成千上万的零部件支持。
其中,紧固件是默默无闻却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颗螺栓的极限考验
航天飞行器的运行环境,几乎是地球工业体系的极限。发射瞬间的震动、太空中的真空环境、高温高压的交替、冷缩热胀的冲击,都对紧固件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

图片来源:网络
航天用紧固件必须具备轻量化、高强度与高可靠性。材料常选用钛合金、高温合金或高强铝锂合金,表面处理需防腐蚀、防氢脆、耐辐射;设计上要保证扭矩一致性、抗振性能及长期稳定性。
业内专家指出,航天紧固件需通过多轮热循环、振动和真空测试,以确保在零下百摄氏度至数百摄氏度温差及多倍重力作用下仍保持可靠。
每一个微米级偏差都可能在极端环境中引发连锁反应。
从进口依赖到国产突破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端紧固件依赖进口。尤其在早期火箭、卫星、运载飞行器制造中,美国、日本等品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业内普遍认为,我国航空航天紧固件国产化率长期偏低、供给体系仍处爬坡阶段。
但这一局面正在被改写。
紧固件作为关键工业基础零部件,在《工业“六基”发展目录》中被列为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发展对象,为航空紧固件产业的突破和自主可控提供了清晰指引。
在国家战略引领与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浪潮下,“国产替代”已成为行业主旋律。从材料研发到工艺创新,本土企业正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加速突破钛合金、耐高温合金、复合材料等关键技术壁垒,实现由“量”向“质”的跃升。

图片来源:中国商飞
以国产大飞机C919为例,其机体使用的钛合金紧固件约3.92吨,成为国产化率最高的先进材料之一。随着航天工程与大型飞机项目的推进,中国航空航天紧固件正快速走向高端化和系统化。
其中,广东史特牢紧扣系统有限公司便是国产突破的生动代表。作为上海紧固件专业展的长期参展企业,史特牢深耕航空航天紧固件领域多年,仅用一年时间完成了NAS波音标准的解拆与工艺开发工作,攻克了真空热处理关键技术,在设计上采用“镂空”轻量化结构,实现了强度与减重的平衡。如今,其产品不仅进入波音、空客等国际供应体系,也成功拿下C919大飞机配套订单,展现出中国制造的硬实力。

当“航天强国”被正式写入“十五五”规划建议,这些隐形的技术突破,正悄然为中国航天打下坚实基础。
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的“双轮驱动”
除了载人航天,另一个新兴热词正在引发产业变革——低空经济。
低空经济指在3000米以下空域内,从事飞行器制造、运营、管理及延伸服务的经济活动。随着政策逐步开放,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无人机、低空物流、低空文旅等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
据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35年,中国低空经济总体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形成新的万亿级产业集群。

图片来源:阿哲的车影坊
与此同时,商业航天总体呈现出高活跃态势,并吸引大量资本与技术投入。2025年,北京星河动力航天完成24亿元D轮融资,布局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及产能建设;蓝箭航天持续获得产业与基金支持,推进甲烷发动机与重复使用火箭试验;九天微星则通过多轮资本整合,加快卫星整星制造与卫星互联网体系建设。
这些新领域对紧固件提出了新的需求:更轻、更强、更耐腐蚀,同时兼顾批量化生产的经济性与一致性。
以eVTOL为例,中国企业正加速产品验证与示范运营。2025 年低空经济行业白皮书显示,中国 eVTOL 市场已处于结构拐点。机体普遍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与铝合金混合结构,紧固件需兼容异材,同时具备高抗疲劳性能,以支撑频繁起降和轻量化要求。无人机与小型卫星领域也有新标准。2025 年全球小型卫星市场预计由 2024年的64.8 亿美元增至 78.2 亿美元,总装中模块化、可拆卸快装螺栓与锁紧垫圈正在被广泛采用。

可以说,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正共同推动紧固件行业从标准件制造向高端连接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变。
与此相呼应,国产航空紧固件制造商正在持续发力。以中航系为代表的标准件国营大厂,正通过钛合金、高温合金等关键材料的应用,推动高端航空紧固件项目加速落地;而以飞沃科技为代表的民营力量,则在积极拓展航空航天及低空发动机零部件领域,包括低空领域的紧固件与发动机精密零件,部分型号已进入航发体系试制或批量供货阶段。国有与民营两股力量在研发投入、质量体系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正共同推动我国高端航空紧固件的国产化替代进程加速。
在上海紧固件展看见产业上下游的连接
面对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海紧固件专业展作为国内紧固件行业关注窗口,将持续呈现最新技术和应用方向。2026年第十六届展会将于6月24–26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展会将重点展示航空航天、低空飞行器、新能源航空等领域的高性能紧固件应用。
展会同期举办的F&J紧固与连接大会,将在首届汽车与轨道交通两大主题论坛的基础上,新增“低空经济紧固与装配论坛”,聚焦电动飞行器、无人机、新能源航空等新兴领域的紧固技术需求,展望未来万亿级别的产业新赛道。对行业而言,这既是了解前沿技术的机会,也为企业、科研机构及上下游供应链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行业的下一次跃迁,值得每一个螺丝人投身参与、并肩推进。
参考资料
1. 新华社《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我国2025年载人航天发射任务圆满收官》
2. 中研产业研究院《2024-2029年中国航空航天紧固件行业调查分析及发展规划建议报告》
3. 阳江广播电视台《阳江“小螺丝”助力国产大飞机!》
第十六届上海紧固件专业展将于2026年6月24-26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展会将聚焦紧固件成品、冷镦成型、模具耗材、检测包装、表面处理、原材料供应、非标定制等多个细分专业领域,联合1400+参展品牌,共同呈现超70,000平米大规模展览展示,提供紧固件全产业链的产品、技术创新及解决方案。
上海紧固件专业展(FES)作为紧固件行业的盛会,自2010年创办以来每年持续以“匠心”精神打造一个高水平的紧固件专业展,致力于以专业化、国际化的视角呈现一站式紧固件行业全方位的展示平台。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